新老“债王”:格罗斯错失良机 库克巨资抢生意

  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诗词来形容有“债券大王”美称的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他曾是全球最大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首席投资官,去年9月份离职后加盟骏利资产管理集团。

  在当下这个“信贷氧气”正在耗尽的市场,很多资产类别的回报随时可能出现负数,获利变得越来越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格罗斯对市场的准确判断。

  自格罗斯跳槽到了总部位于丹佛的股票投资管理公司骏利资本(Janus Capital)后,为该公司管理一只资产规模为7910万美元的共同基金,这大约只有他过去掌管的那只基金的0.03%。虽然规模小,但是有了格罗斯“债券之王”的影响,去年10月加盟之后,骏利资本股价就一路上涨了30%,还有大批资金慕名而来,就在今年4月,骏利资本的比尔·盖茨基金还吸引了约5770万美元的资金。

  然而,从5月份开始,格罗斯管理下的全球无约束债券基金却遭遇了投资者撤资,资金流出规模约1300万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格罗斯对德债操作不理想。虽然预测对了“做空德债”这一罕见的的历史机会,但遗憾的是,他看对却没做对。5月份该基金下跌了1.69%,表现不佳使得投资者撤资。

  5月之前的两个月,该基金为资金净流入状态。其中,3月流入规模为680万美元,基金表现也接近行业内的平均水平;4月份流入的资金规模为5770万美元,不过后半月开始,受欧元区债券下挫影响,该基金表现出现分化,呈现下滑态势。不过今年2月份,这只基金也出现了投资者净赎回的现象,资金流出规模为1850万美元,是格罗斯加入骏利资本以来,首次遭遇资金净流出。

  也许是应了那句“人老了,胆量也会变小”,格罗斯“老债王”的称号因德债而蒙上了尘埃。事实上,格罗斯对德债走势的判断相当准确,今年4月21日,他在推特上称,做空10年期德国国债乃一生一次的机会,甚至比1993年做空英镑还要好,问题在于时机和欧央行QE。

  格罗斯当时指出,10年期德债收益率接近负值,只要欧央行持续进行资产购买,德债收益率走高只是时间问题。当时他还预计,在未来一至两年,做空德债可以有10%至15%的收益率。随后德国国债价格大跌,10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飙升64个基点,格罗斯因给出绝佳投资建议受到投资者追捧。

  但由于格罗斯没有按照自己所说的那样大幅削减德债仓位,他管理的15亿美元无约束债券基金,因德国国债损失2.6%,完全抵消今年前几个月的收益,致使基金倒亏0.04%。为了消除投资者对自己的疑虑,格罗斯在6月份的展望中表示,关于德债“一生一次的交易”时机选得很好,但没能很好地执行。不过,这仍不失为一个全球货币政策过度而产生投资机会的经典案例。他指出,在低收益的市场环境下,利用各国债券收益率的利差仍是固定收益投资者的上佳赚钱之道。

  原本格罗斯想凭借骏利资本再次延续自己的“债券之王”的美称,但现实总是不理想。不过“债王”依然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表示,市场应该再给他两至四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雄风不减当年,他仍有机会战胜对手。

  在德债上栽了跟头后,虽然名声受创,但这并没让71岁的格罗斯变得低调,他反而变得更积极了。近日他又发出警告称,一旦全球央行停止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危机不可避免,投资者会再次遭遇重创。这就好比一位医生告诉自己的病人,他还有6个月可活一样,再一次引发了金融界的热议。

  6月12日,格罗斯还预测道,当前的“最佳决策”是投资墨西哥政府债券。格罗斯指出,当前墨西哥的名义利率占7%,实际利率为3%。同时,墨西哥通胀率远高于美国的通胀率,墨西哥10年期通胀挂钩债券(linkers)收益率3%,美国10年期通胀挂钩债券收益率为0.5%,两者之间的利差为2.5%,投资者可以乘机获利。不管这一次能否预测准确,但“老债王”格罗斯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已经出现滑坡。

  当比尔·格罗斯跌下债券神坛后,美国科技业又涌现出了“新债王”,他就是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彭博社报道称,新债王主要集中投资公司债,实力可以比肩PIMCO、BlackRock和先锋等集团。“公司债市场涌现出了一头新的巨鲸。”这是媒体对“新债王”的形容。

  为什么科技行业会出现债王?还要从科技巨头囤积现金说起。据悉,苹果公司、甲骨文以及其他科技企业至少囤积了近5000亿美元的现金,而凭着这笔资金,动辄就会买下一半以上的新发行债券。这让原先把控这一市场的太平洋管理公司、贝莱德、先锋集团和富达投资等传统大玩家都望而生畏。

  悉尼西太平洋银行的分析师科特·尤博表示,“科技巨头们如今与富达投资或先锋公司等处于同一等级了,我们一点儿都不敢小瞧这些债券新玩家,对待他们几乎一视同仁。”西太平洋银行曾在去年10月1日开始的财年发行了价值61亿美元的债券,还在2012年10月发行了220亿美元债券,而这些债券的买家中就有苹果公司和甲骨文公司。

  金融机构之所以一副讨好科技巨头的样子,并不是他们有技术需求,而是因为他们惧怕这些“现金之王”。据知情人士透露,澳大利亚4家严重依赖离岸债券市场的大银行都向苹果公司现金管理部所在地内华达州的雷诺市(Reno)派驻了代表,甲骨文公司的现金管理部门也设在该市。

  当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时,企业债市场成功吸引了那些拥有大量现金的企业,尤其是拥有巨额现金储备的科技公司。据统计,苹果、甲骨文、谷歌以及其他7家最大的科技公司目前持有的现金和可交易证券的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了3倍。为了规避美国政府的高税收,科技巨头们将这一大笔现金都滞留在海外,在没有合适的投资机遇时,企业债券市场就成了这些资金的避风港湾。

  根据公司提交给证交会的监管文件,截至3月28日,库克执掌的苹果公司在海外的现金和可交易证券总价值约1935亿美元。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目前已经成为短期企业债券的最大买家,如果发行的是10亿美元的公司债,苹果公司至少会买到价值2亿美元债券。

  科技界涌现出的“新债王”的投资策略显然打乱了传统投资者的发展计划。对传统债券基金而言,最简单的方法是获得配额制公司债,只有这样才能跑赢精准债券指数,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市场利率折扣价来销售债券,而这样做可以产生至少0.2%的额外收益。显然,拥有大量现金的科技巨头们抢了传统债券基金的金饭碗。

  调研公司Greenwich Associates的市场研究主管Kevin McPartland表示“可以肯定地说,像先锋和太平洋投资管理这样的公司都希望苹果将现金交予它们来管理,而不是直接参与到市场中来与它们进行竞争。”

  据知情人透露,科技巨头们从事债券投资已经两至三年了,且经验日趋成熟。在公司债市场上,科技巨头们偏好一些金融公司的债券发行,他们也对一些高评级公司如埃克森美孚、默克公司和沃尔玛的债券感兴趣。

  当各方竞争激烈时,为了获得配额债券,科技公司也会刻意接近企业借款人,或者直接购买最多份额的债券,甚至到了一种“想买多少就能如愿得到多少”的地步。承销商非常喜欢这样的买家,因为他们知道科技巨头们会一直坚定持有至到期日,如此一来,他们往往会获得最优质的资产,在二级市场的价值都有保障。

  也有质疑者认为,科技巨头们购买公司债会给企业造成一定风险,因为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在有新投资计划时出现紧急撤资。如果美联储加息,科技巨头们很可能抛弃企业债,转向收益更高的国债市场。据悉,甲骨文目前在公司债市场投入了258亿美元,谷歌投入了115亿美元。(记者 王丽颖)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